欢迎进入贵州自考网

距离贵州自考报名还有【 】天

距离贵州自考考试还有【 】天

当前位置:首页>自考真题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下)

时间:2018-10-07         http://www.gzzkzsw.com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下)

  第六章 文字

  1. 解释“字符”

  答: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2. 解释“他源文字”。

  答: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3. 解释“复合字符”。

  答: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4. 解释“表意文字”。

  答:表意文字即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5. 解释“意音文字”。

  答:意音文字即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

  6. 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

  答: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意义,也不是文字。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因而也不是文字。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所以是语言的符号。

  7. 什么是文字的作用?

  答:文字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从交际层次看,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第六章 文字

  1. 解释“字符”

  答: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2. 解释“他源文字”。

  答: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3. 解释“复合字符”。

  答: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4. 解释“表意文字”。

  答:表意文字即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5. 解释“意音文字”。

  答:意音文字即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

  6. 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

  答: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意义,也不是文字。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因而也不是文字。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所以是语言的符号。

  7. 什么是文字的作用?

  答:文字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从交际层次看,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8. 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那些义项?

  答:(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9. 解释“楔形文字”。

  答:楔形文字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10. 简答“文字的创制”含义。

  答: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11. 简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哪些情况。

  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三种情况:(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几个月内,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土耳其文全面替代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土耳其文。(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如越南原来使用汉字作为他们的表意文字,现在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1、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是如何实现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

  2.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包含两个不同的问题:

  (1)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即语言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2)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即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

  3.关于语言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

  4、“神授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学说。

  (2)代表观点: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②基督教《圣经》中:耶和华创造了亚当,亚当创造了语言。③我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

  (3)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

  5、“人创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

  (2)代表观点: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

  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3)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

  6.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7.与语言起源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

  (1)研究的领域涉及动物学、古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2)经实验,黑猩猩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喉头和大脑结构,因此它不能像人一样的说话。

  (3)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晚期智人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能力。

  (4)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

  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②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

  ③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

  (5)声音不受距离、光线的限制,不妨碍肢体劳作的优点使人类最终选择了有声语言。

  8.语言的起源为什么必须具备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条件: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二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从严格意义上说,发展和演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演变只是一个单纯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

  2、语言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地进行着。

  3、语言演变的例子:

  (1)语言演变使英文单词的拼写法和实际读音发生了偏差。

  (2)用现代语音读中国古诗,有韵律不合的现象。

  (3)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

  4.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及不同时期语言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使词汇日益丰富。

  (2)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指称范围的扩大、缩小上表现明显。

  (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语法的发展演变。

  5.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1)语言依存于社会,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4)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5)从根本上讲,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有些语言的演变现象要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

  6.语言发展演变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语言中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1.举例说明语言分化的产物有哪些: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

  (1)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封建割据,交通阻隔等原因,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社会单位,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交际减少,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2)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

  (3)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

  2.语言随社会分化为两种类型:

  (1)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2)社会方言。

  3.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1)概念: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地域方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方言。

  (2)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3)方言下又可分为次方言、土语。

  (4)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语汇、语义、语法上也有一些差异。

  (5)方言间总会有些共同点,比如语音对应关系涉及的就是成批的词语,因而证明方言间有共同的历史渊源。

  (6)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叫做亲属关系,它的重要标是语音对应现象。

  4.为什么说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地域方言是怎样产生的:地域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1)居住和活动的地点分散,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他们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不同点将不断增多,久而久之,不同的方言就会形成。

  (2)一个疆域较大的封建社会,因生产、贸易不发达,交通、通讯不便利,很难保持完全统一的局面而处于不完全分化状态,这也会促使方言的产生。

  (3)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而使-种语言内部出现方言分歧。

  5.语言的谱系分类: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个层次。

  6.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可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量多的两个语系。

  7.社会方言:

  (1)概念: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在结构系统上不是同的。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大到互相不能理解的程度,而社会方言没有独立的语言系统,不会妨碍交际。

  (3)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

  ①阶级和阶级的差别。

  ②职业的差别。

  ③年龄的差别。

  ④性别的差别。

  ⑤文化程度的差别。

  ⑥宗教信仰的差别。

  (4)从根本上说,社会的社群分化是语言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

  二、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原来被割据的社会可以统-起来,几个原来完全独立的社会也会统一为一个社会,社会的统一迫切地要求语言的统一,语言就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统一。

  2.语言的统一不能采用消灭现有方言的方法,只能用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

  3.通用语:是指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一种方言。

  4.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区别:共同语和通用语的性质不同。共同语是-种高级形式,旨在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最后取代方言。

  5.作为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产生基础的某一方言叫做基础方言。共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基础方言的确定并不由人们的意愿决定,而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

  6.共同语从形成到普及需要一个过程。

  7.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国语,它是各民族间的共同语。

  8.为什么推广、普及共同语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推广、普及共同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

  (1)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各方言都出现了明显的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许多方言色彩较浓的语汇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语汇所取代。

  (2)共同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如我国方言区的许多学校普通话日益普及,正在取代方言而成为教学语言。在许多行业和机关内部,普通话也正在成为工作语言。

  (3)同时应该看到,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可以使地域方言的分歧逐渐缩小,但语言的统一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1.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2.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从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即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族语言的。

  3.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4.汉语在吸收外采词汇方面有什么特点:

  (1)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同。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同本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

  (2)由于在汉语中语素、音节、汉字基本是一致的,使得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不习惯只把汉语的音节和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记音符号来使用,也就是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形式,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具体表现有:

  ①音译词被后来的意译词取代。如“电话”取代“德律风”;

  ②音译时想方设法带上意译成分,例如,音译加义类,如“啤酒”(beer);

  ③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如“基因”(gene),等等。

  5.由于社会、文化以及汉语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关系,汉语对外来词有较大的抗拒性,致使许多汉语外来词都最终向着意译词的方向发展。

  6.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

  7.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8.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

  9.除了词语的借用现象外,还有语音和语法的借用。语音的借用包括音位的借用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的借用包括词缀的借用、虚词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语音和语法的借用一般不及词语的借用常见,而且这些借用成分在产生之初只在借词的范围内使用,而后才可能逐渐将使用范围扩大到本族语言的词语上。

  二、双语现象

  如何理解双语现象的含义:

  (1)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2)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指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具体体现。

  (3)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双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看,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4)产生双语现象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②外语教育。

  三、语言转用

  1.如何理解语言转用的含义:

  (1)语言转用的概念: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

  (2)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最后混合成一种新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2、语言转用的两种形式:

  (1)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2)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3、语言转用与哪些社会条件有关:

  (1)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但语言的融合并不等于民族的融合。

  (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4.语言转用是-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单语的相当漫长的过程。语言转用必然会经过一个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

  四、语言混合

  1.概念: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各种语言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2.语言混合的形式:(1)洋泾浜语。(2)克里奥耳语。

  3.洋泾浜语是如何产生的:

  (1)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它是在某一外语基础上进行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

  (2)特点:①从语言功能上看,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②从语言系统上看,语音结构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有限;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

  (3)发展前途: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消亡。②发展为克里奥耳语。

  4.克里奥耳语:

  (1)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2)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因此在得到充分发展后,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

  (3)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甚至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

  第四节 语言规划

  一、语言规划

  1.语言规划:

  (1)概念: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主要内容:确定官方语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

  (3)特点:是对语言的人为干预,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语言政策: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形式的语言规划。

  二、官方语言的选择

  1.官方语言的选择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2.官方语言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国各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也可以同时选用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1.语言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2.语言规范化的目的: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3.语言规范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

  行,从语言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而且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4.语言规范化一般不是或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

  5.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

  四、民族语言政策

  1.民族语言政策是多民族国家语言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2.概念: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3.内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

  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1. 简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答: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

  2. 简答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关系。

  答: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1)功能上说,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2)范畴上说,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3. 什么是临界期?

  答:临界期指,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

  4. 简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

  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1. 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应用语言学指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2. 解释“第一语言教学”。

  答: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语言教学,通常指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3. 解释“第二语言教学”。

  答: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外语教学,另外还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

  4. 解释“中介语现象”。

  答:中介语现象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5. 解释“语言迁移现象”。

  答: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6. 解释“词典”。

  答: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词典分为:(1)主要结实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2)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

  7. 为什么母语教学既有利于外语教学又干扰外语教学?

  答:从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学习这一点看,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的基础很快接受外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规则;另一方面就语言的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快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从母语对外语的干扰看,也表现在两方面:(1)外语学习中含有对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2)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对外语的干扰。

  更多资讯请关注贵州自考网

  报名电话: 0851-86648018‬

  可关注贵州自考官网:www.gzzkzsw.com

   8楼成才云教育

贵州自考报名
贵州自考交流群
贵州自考资料试卷

贵州自考网汇聚所有自考信息是为广大考生提供方便,实际信息请以贵州招生考试院信息为准
声明:本站为自考民间交流网站,自考政策请各位考生以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各市自考办通知为准
CopyRight 贵阳市南明区诚才云信息咨询服务部.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14001761号-10